比特幣暴跌
加密貨幣所曝露的迷思

加密貨幣具備去中心化的特點,但隨著有越來越多資本的投入,讓加密貨幣與傳統「中心化」金融市場的連結也越來越深,反倒使得加密貨幣的價值與金融間的界線愈趨模糊,而自2021年的高點,比特幣的市值已蒸發了約70%,從這波危機當中,也同時凸顯了加密貨幣市場可能存在的迷思。

加密貨幣是以區塊鏈作為技術的核心,當交易發生時,只需在區塊鏈中經過認證的程序,來確認交易資訊的正確與否,就能完成交易的程序,所以不需以特定機構作為交易中心,具備去中心化的特點。但隨著有越來越多資本的投入,讓加密貨幣與傳統「中心化」金融市場的連結也越來越深,反倒使得加密貨幣的價值與金融間的界線愈趨模糊。

而自2022年初至6月17日,比特幣已經暴跌了近32%,於6月18日,比特幣的價格更跌破2萬美元關卡,來到17,600美元價位,若相較於2021年11月的高點,比特幣的市值已蒸發了約70%,從這波危機當中,也同時凸顯了加密貨幣市場可能存在的迷思。

稀少性等於創造價值?

在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市場產生暴跌危機之後,我們需回頭再次評估,加密貨幣的本質是什麼?它是一種有價貨幣嗎?

根據國際貨幣基金(IMF)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,比特幣能被稱之為硬幣,但它卻不是一種穩定的價值儲存手段,有些類型的加密貨幣反而更接近於數位時代下的產物,因為它們沒有實質有價資產的支撐,再加上加密貨幣缺乏公認的估價模型,所以很有可能會因為某些市場狀況,就讓投資人對其價值瞬間失去信心。

作為貨幣,它應該必須是一種可靠的支付方式,必須要有任何一個單位對其價值負責,同時,它也應當被普遍接受為一種交換的手段,但事實上,加密貨幣並非如此,它確實具有稀缺性,卻不等同於價值的建立。

加密貨幣作為支付工具的可行性

加密貨幣在建立之初,就標榜著不會無限制的進行供給,但在建立稀缺性的同時,加密貨幣本身依然不足以創造價值,再加上,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的成本與過程,不僅昂貴同時也非常緩慢,所以一般普羅大眾,幾乎不可能把加密貨幣直接當成支付的工具,換言之,任何類型的加密貨幣需要能兌換有價媒介,例如美元,才能真的具有價值,也才能吸引眾人的投資。

尤其,加密貨幣雖與與資本市場的連動性越來越高,但各國央行的升息動作卻對加密貨幣的影響甚微,顯示現階段把加密貨幣直接作為市場上的一種支付工具,可行性並不高,也唯有創造與不同貨幣間的聯結,才能產生額外的價值。

與傳統金融市場不同的是,加密貨幣欠缺一個可以避險的流動性屏障,所以當價格崩跌時,就容易引發投資人的恐慌而進行大量的拋售,不得不說,自加密貨幣問世以來,它早已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,與金融市場的聯結也越來越深,雖無法完全融入生活之中,但加密貨幣卻充分反映出人性的貪婪。從長遠來看,加密貨幣的前景仍然可期,因為它依然建立在更多人性的渴望之上。